当前位置 : 首页 > 党建网校

党建网校

党建网校
  • 习近平在政协送出的四件“大礼”

    来源:党建网微平台   自2013年至今,习近平的四次“政协时间”分别送出了四件“大礼”:重申基本经济制度、给民营企业更多获得感;强调两岸携手、共谋福祉;坚持民族团结、民族稳定;鼓励、提倡自主创新。让我们一一来看。   2016年3月4日   习近平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民建、工商联委员联组会   重申基本经济制度、给民营企业更多获得感   谈基本经济制度   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共产党确立的一项大政方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谈非公有制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变,我们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没有变,我们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没有变。   谈新型政商关系   新型政商关系应该是什么样的?概括起来说,我看就是“亲”、“清”两个字。   对领导干部而言,所谓“亲”,就是要坦荡真诚同民营企业接触交往,特别是在民营企业遇到困难和问题情况下更要积极作为、靠前服务,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多关注、多谈心、多引导,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真心实意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所谓“清”,就是同民营企业家的关系要清白、纯洁,不能有贪心私心,不能以权谋私,不能搞权钱交易。   对民营企业家而言,所谓“亲”,就是积极主动同各级党委和政府及部门多沟通多交流,讲真话,说实情,建诤言,满腔热情支持地方发展。所谓“清”,就是要洁身自好、走正道,做到遵纪守法办企业、光明正大搞经营。   2015年3月4日   习近平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民革、台盟、台联委员联组会   强调两岸携手、共谋福祉   谈“九二共识”   “九二共识”对两岸建立政治互信、开展对话协商、改善和发展两岸关系,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果两岸双方的共同政治基础遭到破坏,两岸互信将不复存在。   谈反对“台独”   “台独”分裂势力及其活动损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企图挑起两岸民众和社会对立、割断两岸同胞精神纽带,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最大障碍,是台海和平稳定的最大威胁,必须坚决反对。   谈惠台政策   我们坚持为两岸同胞谋福祉的理念不会变,为台湾同胞办实事、办好事的政策措施不会变。   要继续加强两岸同胞交流往来,实施惠及两岸同胞的政策法律措施,扩大台湾基层民众受益面和获得感。   谈中国梦   中国梦既是国家、民族的梦,也是包括两岸同胞在内的每个中华儿女的梦,同我们每个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紧密相连。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两岸同胞从来都是命运相连、荣辱与共的。两岸同胞要携手同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2014年3月4日   习近平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少数民族界委员联组会   强调坚持民族团结、民族稳定   谈民族政策   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更好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   谈民族团结   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要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使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光荣传统代代相传。   谈打击暴恐   要坚决依法惩处和打击暴力恐怖活动,筑牢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的铜墙铁壁。   2013年3月4日   习近平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科协、科技界委员联组会   鼓励、提倡自主创新   谈自主创新   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不断开创国家创新发展新局面,加快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   谈创新驱动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立足全局、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的根本措施。   谈科技体制改革   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突出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变“要我创新”为“我要创新”,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市场需求有机衔接。要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

  • 习近平提“亲”“清”二字的历史渊源

    来源: 党建网微平台   习近平3月4日下午看望了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的民建、工商联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委员们意见和建议。   习近平指出,新型政商关系,概括起来说就是“亲”、“清”两个字。   对领导干部而言,所谓“亲”,就是要坦荡真诚同民营企业接触交往,特别是在民营企业遇到困难和问题情况下更要积极作为、靠前服务,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多关注、多谈心、多引导,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所谓“清”,就是同民营企业家的关系要清白、纯洁,不能有贪心私心,不能以权谋私,不能搞权钱交易。   对民营企业家而言,所谓“亲”,就是积极主动同各级党委和政府及部门多沟通多交流,讲真话,说实情,建诤言,满腔热情支持地方发展。所谓“清”,就是要洁身自好、走正道,做到遵纪守法办企业、光明正大搞经营。   这些年来,习近平已多次对领导干部和民营企业家讲过“亲”和“清”,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     一、对领导干部说   (一)亲   浙江民营经济比较发达,各级领导干部一方面要支持民营企业发展,要亲商、富商、安商……   ——《小事小节是一面镜子》(2004年3月20日),《之江新语》,第38页     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激发市场活力,就是要把该放的权放到位,该营造的环境营造好,该制定的规则制定好,让企业家有用武之地。我们强调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更多从管理者转向服务者,为企业服务,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2014年11月9日,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的演讲     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要坚持团结、服务、引导、教育的方针,一手抓鼓励支持,一手抓教育引导,关注他们的思想,关注他们的困难,有针对性地进行帮助引导,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特别是年轻一代致富思源、富而思进,做到爱国、敬业、创新、守法、诚信、贡献。   ——2015年5月20日,习近平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要坦荡真诚同民营企业接触交往,特别是在民营企业遇到困难和问题情况下更要积极作为、靠前服务,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多关注、多谈心、多引导,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2016年3月4日,《习近平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建工商联委员时强调 毫不动摇坚持我国基本经济制度 推动各种所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二)清   同企业家打交道一定要掌握分寸,公私分明,君子之交淡如水。   ——《小事小节是一面镜子》(2004年3月20日),《之江新语》,第38页     现在的社会,诱惑太多,围绕权力的陷阱太多。面对纷繁的物质利益,要做到君子之交淡如水,“官”“商”交往要有道,相敬如宾,而不要勾肩搭背、不分彼此,要划出公私分明的界限。   ——2013年3月8日,习近平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的讲话     同民营企业家的关系要清白、纯洁,不能有贪心私心,不能以权谋私,不能搞权钱交易。   ——2016年3月4日,《习近平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建工商联委员时强调 毫不动摇坚持我国基本经济制度 推动各种所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二、对民营企业家说   (一)亲   民营企业家……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把企业的发展与全省全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实现个人价值和体现社会价值紧密联系在一起,继续担当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的先锋。   ——2004年2月3日在全省民营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第95页     借此机会,我向在座的浙商代表,并通过你们向广大浙商提几点希望:……四要有造福社会的责任感。在企业发展的同时要回报社会,多为社会作贡献,多为当地人民做好事、办实事。   ——2005年6月5日在浙商论坛2005年峰会上的讲话,《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第98页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浙商要努力把自身企业的发展与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把个人的富裕与全体劳动者的共同富裕结合起来,把遵循市场运行法则与发扬社会主义道德结合起来,致富不忘国家,致富不忘人民,更加关注民生、关注社会进步,不断探索回报社会的方式。   ——2006年6月3日在2006年浙商大会上的讲话,《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第100页     希望你们和广大企业家一道,深刻领会、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继续发扬“敢为天下先、爱拼才会赢”的闯劲,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敢于担当,勇于作为,不断做大做强,促进联合发展,实现互利共赢,为国家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2014年7月8日,习近平给福建企业家回信     积极主动同各级党委和政府及部门多沟通多交流,讲真话,说实情,建诤言,满腔热情支持地方发展。   ——2016年3月4日,《习近平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建工商联委员时强调 毫不动摇坚持我国基本经济制度 推动各种所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二)清   借此机会,我向在座的浙商代表,并通过你们向广大浙商提几点希望:……三要有诚信的价值观。诚信是和谐社会的基石和重要特征,也是企业的立身之本。人无信不立,商以诚待人,业靠诚信创。   ——2005年6月5日在浙商论坛2005年峰会上的讲话,《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第98页     要努力学习并践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在经营过程中坚持依法经营、诚信经营,主动接受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切实做到“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2006年6月3日在2006年浙商大会上的讲话,《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第100页     广大企业要自律自重,树立科学经营理念,理顺内外部关系,争做负责任的“企业公民”,使企业的发展壮大真正走上和谐健康的轨道。   ——《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建设》(2007年1月15日),《之江新语》,第251页     要洁身自好、走正道,做到遵纪守法办企业、光明正大搞经营。   ——2016年3月4日,《习近平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建工商联委员时强调 毫不动摇坚持我国基本经济制度 推动各种所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 习近平同志著作及论述摘编(12种)

    来源: 光明日报   近年来,习近平同志的一系列著作在海内外图书市场持续畅销,成为国内国际读者关注的一大热点。习近平同志著作立意高远、内涵深刻、善于用典、文字平实,全面反映了习近平同志的哲学观、历史观、改革观和国际观等,展现了他治国理政的主要思路和风格。本期光明书榜,特别推荐12种近年出版或再版重印的习近平同志著作及论述摘编,供广大读者学习。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会同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编辑 外文出版社2014年10月第1版   该书收入习近平同志在2012年11月15日至2014年6月13日这段时间内的讲话、谈话、演讲、答问、批示、贺信等79篇,还收入习近平同志各个时期的照片45幅。全书分18个专题,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集中展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治国理念和执政方略,对回应国际社会关切,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内外政策的认识和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该书包括中、英、法、西、俄、阿、德、日、葡、韩、越和中文繁体共11种文字、12个版本,出版后多次参加全球各大国际书展,在国际图书市场、国际主流媒体和海外各界普遍获得热烈反响和高度评价。目前,该书已经发行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发行537万册。 《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6年1月第1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这些重要论述,对于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该书内容,摘自习近平同志2012年12月7日至2015年12月18日期间的讲话、文章、贺信、批示等50多篇重要文献,分8个专题,共计188段论述。其中许多论述是第一次公开发表。 《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 习近平著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5年8月第1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县域治理,多次阐述怎样当好县委书记。这些讲话立意高远,内涵丰富,对于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特别是县委书记队伍,把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实到实处,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该书收录了习近平同志有关这方面的6篇讲话,供广大干部群众学习。书中首篇为《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系习近平同志2015年1月12日在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会上的讲话。 《习近平关于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论述摘编》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6年1月第1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站在党和国家全局的高度,强调加强党的建设、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围绕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论述,对于我们深刻认识加强党的纪律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准确把握纪律建设的基本要求,牢固树立党章党规党纪意识,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该书内容,摘自习近平同志2012年11月16日至2015年10月29日期间的讲话、文章等40多篇重要文献,分7个专题,共计200段论述。其中部分论述是第一次公开发表。 《知之深 爱之切》 习近平著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15年12月第1版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党的优良传统,扎实有效地推进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石家庄市委、正定县委对习近平同志在正定工作期间的文稿进行了收集整理,供大家学习参阅。   该书收录了习近平同志1982年3月至1985年5月在正定工作期间的讲话、文章、书信等共37篇,大多数是第一次公开发表。部分篇目为节选,标题为编者所加。此外,该书还附录了习近平同志离开正定后撰写的3篇回忆文章,以及当年《人民日报》等报刊刊登的3篇新闻通讯。 《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5年10月第1版   习近平同志围绕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所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对于深刻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大意义、系统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科学内涵和总体要求、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到实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书内容,摘自习近平同志2012年11月15日至2015年9月3日期间的讲话、报告、批示、指示等110多篇重要文献,分6个专题,共计287段论述。其中部分论述是第一次公开发表。 《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 习近平著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13年11月第1版   《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一书,辑录了习近平同志2002年至2006年担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期间的重要报告、讲话、文章和批示。其中最早是习近平同志2002年10月22日赴嘉兴市调研并瞻仰南湖革命纪念馆时的讲话,最晚是习近平同志2006年6月28日在嘉兴市南湖召开浙江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讲话。   这些文稿全面反映了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六大后对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战略思考和实践探索,真实记录了习近平同志在浙江的工作经历和心得体会,系统展现了习近平同志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的重要思想。   该书出版以来深受广大读者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关注。为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该书于2013年重印,内容均保持2006年初版原貌。 《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5年4月第1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围绕全面依法治国作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论述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系统把握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总目标、基本原则和总体要求,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书内容,摘自习近平同志2012年12月4日至2015年2月2日期间的讲话、报告、批示、指示等30多篇重要文献,分8个专题,共计193段论述。其中部分论述是第一次公开发表。 《之江新语》 习近平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7年8月第1版   2007年8月,习近平同志的《之江新语》一书出版。该书辑录了习近平同志担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期间自2003年2月至2007年3月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表的232篇短论。   这些短论,鲜明提出了推进浙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正确主张,及时回答了现实生活中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一些问题,是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一科学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生动体现,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光辉篇章。   为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该书于2013年11月重印,内容均保持2007年初版原貌。   《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 2015年1月第1版   习近平同志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战略高度出发,围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所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系统把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总体思路和主要任务,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引向深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书内容,摘自习近平同志2012年11月15日至2014年10月23日期间的讲话、文章、批示等40多篇重要文献,分9个专题,共计216段论述。其中许多论述是第一次公开发表。 《摆脱贫困》 习近平著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2年7月第1版   1992年7月,习近平同志的《摆脱贫困》一书出版。该书收录了习近平同志担任中共宁德地委书记期间自1988年9月至1990年5月的重要讲话、文章,共29篇。这些讲话、文章,紧紧围绕闽东地区如何脱贫致富、加快发展这一主题,提出了“弱鸟先飞”“滴水穿石”“四下基层”等许多富有创见的理念、观点和方法,深刻回答了推进闽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习近平同志在为该书所作的跋中这样写道:“全书的题目叫做‘摆脱贫困’,其意义首先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   为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该书近年多次重印。 《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4年5月第1版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习近平同志作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艰巨性,系统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和重点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该书内容,摘自习近平同志2012年11月15日至2014年4月1日期间的讲话、演讲、批示、指示等70多篇重要文献,分12个专题,共计274段论述。其中部分论述是第一次公开发表。    书摘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在欧美同学会成立一百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2013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2013年10月22日。   我们强调自主创新,绝不是要关起门来搞创新。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创新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加快流动,各国经济科技联系更加紧密,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孤立依靠自己力量解决所有创新难题。要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并同国际科技界携手努力,为应对全球共同挑战作出应有贡献。   ——《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3年9月30日)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党章就是党的根本大法,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总规矩。在各级党组织的全部活动中,都要坚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自觉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增强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切实做到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   ——《习近平关于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论述摘编》:《认真学习党章,严格遵守党章》(2012年11月16日),《人民日报》2012年11月20日。   我们这么大一个政党,靠什么来管好自己的队伍?靠什么来战胜风险挑战?除了正确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外,必须靠严明规范和纪律。我们提出那么多要求,要多管齐下、标本兼治来落实,光靠觉悟不够,必须有刚性约束、强制推动,这就是纪律。   ——《习近平关于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论述摘编》:《在参加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的讲话》(2014年5月9日)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提出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四个全面”是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主要矛盾。   ——《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5年1月23日)   我多次讲,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一定要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业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整个大局就有保障,各项工作都会比较主动。   ——《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12月23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658页。   “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然要高度重视法治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法治中国。在这点上,我们不会动摇。   ——《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14年2月17日)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我们必须把依法治国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党和国家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坚持在法治轨道上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依靠法治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确保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   ——《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在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10月23日)   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保持党的肌体健康,始终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党风廉政建设,是广大干部群众始终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物必先腐,而后虫生。”近年来,一些国家因长期积累的矛盾导致民怨载道、社会动荡、政权垮台,其中贪污腐败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大量事实告诉我们,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我们要警醒啊!   ——《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2012年11月17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81页。   要坚持对照理论思想、党章党纪、民心民声、先辈先进“四面镜子”,以补精神之“钙”、除“四风”之害、祛行为之垢、立为民之制为重点,推动思想认识进一步提高、作风进一步转变、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为民务实清廉形象进一步树立、基层基础进一步夯实。   ——《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1月20日)   我们的先人早就提出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强调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前行,就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我们强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中国已经进入改革的深水区,需要解决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个时候需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不断把改革推向前进。   ——《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2014年4月1日),《人民日报》2014年4月2日。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加强各项改革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我们要在基本确定主要改革举措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各领域改革关联性和各项改革举措耦合性,深入论证改革举措可行性,把握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使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实际成效上相得益彰。   ——《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的讲话》(2013年9月17日),《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4日。

  • 习近平论扶贫工作

    来源:《党建》杂志   11月27日至28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家要深刻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因此,要提高对做好扶贫开发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帮助困难群众特别是革命老区、贫困山区困难群众早日脱贫致富,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是中央确定的目标。我们要加大投入力度,把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作为主战场,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坚持政府主导,坚持统筹发展,注重增强扶贫对象和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注重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努力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贫困问题较突出地区的各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认真履行领导职责,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领导同志的工作要重点放在扶贫开发上。“三农”工作是重中之重,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在“三农”工作中要把扶贫开发作为重中之重,这样才有重点。我们不缺豪言壮语,也不缺运动式的东西,关键是看有没有找对路子,有没有锲而不舍干下去。我们讲宗旨,讲了很多话,但说到底还是为人民服务这句话。我们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中央的考虑,是要为人民做事。各级干部也不能眼睛总是向上。任何事情都要向上看看,向下看看。要经常问问自己,我们是不是在忙着与党的根本宗旨毫不相关的事情?有没有一心一意在为老百姓做事情?是不是在围绕党和国家中心任务而工作?古时候讲,食君之禄,忠君之事。现在就是要服务人民。多想想我们干的事情是不是党和人民需要我们干的?要一心一意为老百姓做事,心里装着困难群众,多做雪中送炭的工作,常去贫困地区走一走,常到贫困户家里坐一坐,常同困难群众聊一聊,多了解困难群众的期盼,多解决困难群众的问题,满怀热情为困难群众办事。各级干部要把工作重心下移,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认真研究扶贫开发面临的实际问题,创造性开展工作。   治贫先治愚。要把下一代的教育工作做好,特别是要注重山区贫困地区下一代的成长。下一代要过上好生活,首先要有文化,这样将来他们的发展就完全不同。义务教育一定要搞好,让孩子们受到好的教育,不要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古人有“家贫子读书”的传统。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这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   ——《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的讲话》(2012年12月29、30日)   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贫困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帮助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要切实办好农村义务教育,让农村下一代掌握更多知识和技能。抓扶贫开发,既要整体联动、有共性的要求和措施,又要突出重点、加强对特困村和特困户的帮扶。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   ——2013年11月3日至5日在湖南考察时的讲话   抓扶贫开发,中央有明确部署,这里我讲三句话。一是要紧紧扭住发展这个促使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第一要务,立足资源、市场、人文旅游等优势,因地制宜找准发展路子,既不能一味等靠、无所作为,也不能“捡进篮子都是菜”,因发展心切而违背规律、盲目蛮干,甚至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二是要紧紧扭住包括就业、教育、医疗、文化、住房在内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这个基本保障,编织一张兜住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安全网,坚决守住底线。三是要紧紧扭住教育这个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再穷不能穷教育,再穷不能穷孩子,务必把义务教育搞好,确保贫困家庭的孩子也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不要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   ——《同菏泽市及县区主要负责同志座谈时的讲话》(2013年11月26日)   我们党员干部都要有这样一个意识: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还没有变成现实,我们就要毫不懈怠团结带领群众一起奋斗。   ——2014年1月26日至28日在内蒙古调研考察时的讲话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贫困地区。全党全社会要继续共同努力,形成扶贫开发工作强大合力。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对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履行领导职责,创新思路方法,加大扶持力度,善于因地制宜,注重精准发力,充分发挥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能动作用,扎扎实实做好新形势下扶贫开发工作,推动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2014年10月在首个“扶贫日”之际作出的重要批示   当年苏区老区人民为了革命和新中国的成立不惜流血牺牲,今天这些地区有的还比较贫困,要通过领导联系、山海协作、对口帮扶,加快科学扶贫和精准扶贫,办好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实事,支持和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决不能让一个苏区老区掉队。   ——2014年11月1日至2日在福建调研时的讲话   现在,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只有五六年了,但困难地区、困难群众还为数不少,必须时不我待地抓好扶贫开发工作,决不能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党和国家要把抓好扶贫开发工作作为重大任务,贫困地区各级领导干部更要心无旁骛、聚精会神抓好这项工作,团结带领广大群众通过顽强奋斗早日改变面貌。   ——2015年1月12日在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会上的讲话   要把扶贫攻坚抓紧抓准抓到位,坚持精准扶贫,倒排工期,算好明细账,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要帮助贫困地区群众提高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就业能力,努力阻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打开孩子们通过学习成长、青壮年通过多渠道就业改变命运的扎实通道,坚决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   ——2015年3月8日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广西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我们一定要抓紧工作、加大投入,努力在统筹城乡关系上取得重大突破,特别是要在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上取得重大突破,给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改革发展进程、共同享受改革发展成果。   ——2015年4月3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全国范围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开发式扶贫,我国贫困人口大量减少,贫困地区面貌显著变化,但扶贫开发工作依然面临十分艰巨而繁重的任务,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形势逼人,形势不等人。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增强紧迫感和主动性,在扶贫攻坚上进一步理清思路、强化责任,采取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续的措施,特别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   第一,切实落实领导责任。坚持党的领导,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这是我们的最大政治优势。要强化扶贫开发工作领导责任制,把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片为重点、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真正落到实处。中央要做好政策制定、项目规划、资金筹备、考核评价、总体运筹等工作,省级要做好目标确定、项目下达、资金投放、组织动员、检查指导等工作,市(地)县要做好进度安排、项目落地、资金使用、人力调配、推进实施等工作。党政一把手要当好扶贫开发工作第一责任人,深入贫困乡村调查研究,亲自部署和协调任务落实。   第二,切实做到精准扶贫。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各地都要在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上想办法、出实招、见真效。要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区别不同情况,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不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要因地制宜研究实施“四个一批”的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即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   第三,切实强化社会合力。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要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健全东西部协作、党政机关定点扶贫机制,广泛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积极性。要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扶贫投入,坚持政府投入在扶贫开发中的主体和主导作用,增加金融资金对扶贫开发的投放,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扶贫开发。要积极开辟扶贫开发新的资金渠道,多渠道增加扶贫开发资金。   第四,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基层是基础。要把扶贫开发同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抓好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鼓励和选派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愿意为群众服务的优秀年轻干部、退伍军人、高校毕业生到贫困村工作,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选派扶贫工作队是加强基层扶贫工作的有效组织措施,要做到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队、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工作队和驻村干部要一心扑在扶贫开发工作上,有效发挥作用。   ——2015年6月18日在贵州召开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的讲话   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民生是“指南针”。要全面把握发展和民生相互牵动、互为条件的关系,通过持续发展强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通过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创造更多有效需求。要特别关注和关心困难群众,坚持精准扶贫,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扶危济困。   ——2015年7月16日至18日在吉林调研时的讲话   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西藏和四省藏区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要牢牢把握改善民生、凝聚人心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推动西藏和四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要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突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扎实解决导致贫困发生的关键问题,尽快改善特困人群生活状况。   ——2015年8月24日至25日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中国将大幅增加扶贫投入,出台更多惠及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政策措施,在扶贫攻坚工作中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坚持中国制度的优势,注重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等六个精准,坚持分类施策,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   ——2015年10月16日出席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时发表的主旨演讲   通过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7017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目标是可以实现的。2011年至2014年,每年农村脱贫人口分别为4329万、2339万、1650万、1232万。因此,通过采取过硬的、管用的举措,今后每年减贫1000万人的任务是可以完成的。具体讲,到2020年,通过产业扶持,可以解决3000万人脱贫;通过转移就业,可以解决1000万人脱贫;通过易地搬迁,可以解决1000万人脱贫,总计5000万人左右。还有2000多万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可以通过全部纳入低保覆盖范围,实现社保政策兜底脱贫。   ——《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   我们要清醒认识到,当前我国脱贫攻坚形势依然严峻。截至去年底,全国仍有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十三五”期间脱贫攻坚的目标是,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农村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同时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   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在提高脱贫攻坚成效。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要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确保把真正的贫困人口弄清楚,把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搞清楚,以便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要解决好“谁来扶”的问题,加快形成中央统筹、省(自治区、直辖市)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任务到人、考核到位。   ——2015年11月27日至28日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 习近平论经济建设——十八大以来重要论述摘编

    来源:《党建》杂志   在前进道路上,我们一定要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切实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012年11月15日在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   我国经济已由较长时期的两位数增长进入个位数增长阶段。在这个阶段,要突破自身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就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改善人才发展环境,努力实现优势领域、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尽快形成一批带动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要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坚持三二一产业融合发展,整体提高先进制造业水平。   ——2013年3月5日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我们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不断夯实实现中国梦的物质文化基础。   我们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2013年3月17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中国发展形势总的是好的。中国在今后相当长时期仍处于发展上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带来巨大国内市场空间,社会生产力基础雄厚,生产要素综合优势明显,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我们确定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这些目标必将给中国经济源源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经过我们努力,经济增速完全有可能继续保持较高水平。中国将把推动发展的着力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下大气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2013年4月8日在同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的中外企业家代表座谈时的谈话   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2013年5月2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当今世界,一些重要的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已经呈现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我们必须树立雄心、奋起直追,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加快发展。要坚决扫除影响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体制障碍,有力打通科技和经济转移转化的通道,优化科技政策供给,完善科技评价体系。要优先支持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科技领域,重点突破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加强新兴前沿交叉领域部署。   ——2013年7月17日在中国科学院考察时的讲话   当前,从全球范围看,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一些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已经呈现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带动了关键技术交叉融合、群体跃进,变革突破的能量正在不断积累。即将出现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为我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机遇。机会稍纵即逝,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不能等待、不能观望、不能懈怠。   ——2013年9月3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又一重大推进。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不仅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遵循,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依托。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主要涉及经济体制改革,但必然会影响到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要使各方面体制改革朝着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方向协同推进,同时也使各方面自身相关环节更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2013年11月12日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之所以能够取得世所罕见的巨大成就,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之所以能够大幅度提升,都同我们坚定不移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作用是分不开的。在我国,党的坚强有力领导是政府发挥作用的根本保证。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我们要坚持和发展我们的政治优势,以我们的政治优势来引领和推进改革,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好发展。   ——2014年5月26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面对能源供需格局新变化、国际能源发展新趋势,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必须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是长期战略,必须从当前做起,加快实施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   ——2014年6月13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的讲话   我国具备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利条件,我们牢牢把握着我国发展主动权。转方式、调结构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我们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准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平衡点,准确把握近期目标和长期发展的平衡点,准确把握改革发展的着力点,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的结合点,在转方式、调结构、保民生、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2014年7月8日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时的讲话   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正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必须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014年8月18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的讲话   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是适应经济全球化新趋势的客观要求,是全面深化改革、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积极运筹对外关系、实现对外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我们要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发挥自由贸易区对贸易投资的促进作用,更好帮助我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是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争取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权力的重要平台,我们不能当旁观者、跟随者,而是要做参与者、引领者,善于通过自由贸易区建设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在国际规则制定中发出更多中国声音、注入更多中国元素,维护和拓展我国发展利益。   ——2014年12月5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并没有改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一国际地位。一定要牢牢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动摇,在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上下功夫,在提高创新能力上下功夫,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上下功夫,在深化改革开放上下功夫,扎扎实实走出一条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子来。   要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坚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   ——2015年1月19日至21日在云南考察工作时的讲话   当代中国最大的客观实际,就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认识当下、规划未来、制定政策、推进事业的客观基点,不能脱离这个基点。既要看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没有变,也要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每个阶段呈现出来的新特点。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我国基本国情的内涵不断发生变化,我们面临的国际国内风险、面临的难题也发生了重要变化。我们提出要准确把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就是适应国际国内环境变化、辩证分析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作出的判断。   ——2015年1月23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我们看中国经济,不能只看增长率,中国经济体量不断增大,现在增长7%左右的经济增量已相当可观,集聚的动能是过去两位数的增长都达不到的。中国经济体量大、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中国将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更加扎实地推进经济发展,更加坚定地深化改革开放,更加充分地激发创造活力,更加有效地维护公平正义,更加有力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2015年3月28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   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要坚持从国情出发,从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和二元结构的现实出发,从我国的自然禀赋、历史文化传统、制度体制出发,既要遵循普遍规律、又不能墨守成规,既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又不能照抄照搬。要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促进城乡在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方面相互融合和共同发展。着力点是通过建立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目标是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以及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   ——2015年4月3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要深入研究保持经济增长的举措和办法,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挖掘增长潜力,培育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拓展发展空间,推动经济总量上台阶。要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2015年5月27日在华东七省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的讲话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经历新旧动能转化的阵痛,但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中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国内市场需求强劲,经济发展具有巨大潜力、韧性、回旋余地,结构性改革正在深化,中国经济的前景十分光明。   中国正在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加强和创新宏观调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解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倚重消费拉动。中国利用外商投资政策不会变,我们会健全商业法治,保护知识产权,促进公平竞争。中国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拉动中国同世界经济共同增长。   ——2015年10月18日接受路透社采访时的讲话